最近,乳品企业陆续发2014年报,业绩增长表现良好。蒙牛、光明、伊利的表现都相当不错。
乳企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一是2013年提价因素延续,由于竞争影响,部分主打产品2014年纷纷促销,但高增长产品仍保持价格稳定,推动企业营收增加;二是产品结构升级,新老产品交替顺利,酸奶品类、低温乳酸菌饮料、高端常温花色奶均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三是加大三、四线铺货,并加快乡镇村铺货和专销力度;四是国内原奶价格高位回落推动企业生产成本下降,利润增加,2014年底原奶收购价格较年初下降10.4%;五是企业加快围绕电商,打造新兴渠道,探索新型营销模式建立,率先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定义牛奶,从产品品类、口味、包装、配送渠道和品牌体验等多个层面整合创新。
然而,近年国内乳品消费放缓,部分地区出现下降。具体原因分析,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并没有对液态乳消费产生太大影响,而2010年-2012年乳品安全问题集中曝光和炒作是造成居民对液态奶信心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2013年“奶荒”又提高乳品价格,同时刺激企业不得不通过产品结构升级来提升业绩,作用在2014年开始显现,受乳品价格高涨、进口乳品冲击以及宏观经济消费放缓影响,国内乳品消费增长明显放缓,部分产品及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下降。
要想深入了解乳品消费存在问题及未来趋势,首先要回顾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乳品消费发展历史,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年-2006年),完成了一、二线城市居民对牛奶的普及,而三、四线及以下地区开始进入牛奶消费普及阶段。这一时期,常温白奶快速发展起来,并推动中国乳业进入第一个黄金高峰增长阶段。
第二阶段(2005年-2010年),一、二线城市普通牛奶消费趋于饱和,高品质牛奶需求开始增加,企业通过推出高端产品,进而实现业绩增长,与此同时,产品开始多元化,并对市场和产品进行细分,,功能性、休闲型花色奶、酸奶品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三、四线及以下地区白奶消费基本实现普及,但处于“偶发性”消费向“习惯性”消费转变,居民对高品质牛奶、酸奶需求开始增大。
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一、二线消费者引领乳品消费新时尚,乳品“快消化”更加明显,产品市场继续深化和细分;三、四线及以下地区处于消费者从“偶发性”喝奶向“习惯性”喝奶转变的重要时期。
可见,从2005年至今,一、二线消费者已经从喝上奶转变要喝好奶,三线以下地区消费者开始从“偶发性”喝奶向“习惯性”喝奶转变。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