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拥有较大优势,生产配额放开后,欧洲乳品要想全面登陆中国市场也非易事。首先,国内企业牢牢控制着渠道,紧跟渠道升级的方向,国外企业要想在中国市场落地,难度很大。相比较,国外企业无论从消费市场把握,还是生产线改装等都远不如国内快。
根据欧盟委员会3月26日消息,欧盟牛奶生产配额制度将于今年4月1日正式取消,牛奶配额制是欧盟最后一个计划控制领域,取消意味着欧盟农业领域完全开放进入市场经济。欧盟关于配额放开的解释是,取消奶业配额有助于创造更多就业,由于奶制品是食品行业的基础产品,该领域的改革有望成为经济增长的推手,通过提高奶制品的附加值以及开发功能性食品,牛奶业有成为欧盟又一经济支柱的潜力。
笔者看来,由于世界经济重心已经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迫使传统经济发达国家转变角色,一方面加强对新兴经济体在金融、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投资;另一方面,提升农业、食品、高新技术产品等领域合作。特别欧债危机后,金融经济遭受打击,亟需通过实体经济提振增长,促进就业,在此背景下,欧洲加快开展工、农业振兴经济计划。
由于中国、印度、南非、巴西等新型经济体大多是人口众多,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产品自给能力差,欧洲,作为高效农牧业发达国家,可以成为新兴经济体高品质农产品提供者。
但是,欧洲选择的时机似乎不对,当前国际原奶价格处于历史低位,放开生产配额恐会造成欧盟内部各国价格竞争并伤及奶农。笔者认为,坚定欧洲放开的信心恰巧来自中国。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升市场开放程度,中国加快了自贸区建立,并加大与整个欧洲自贸协定进程。
和中国人一样,欧洲人也认为,未来中欧贸易将是世界贸易最重要的部分,并引领改变世界贸易格局,欧洲将从中欧贸易及其中国周边国家贸易中获得巨额红利。关于这点,可以从最近欧洲争先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得到佐证。
抛开宏观,回到产业。消息的公布对中欧乳品企业来说,无疑是冰火两重天。欧洲乳企欢呼雀跃、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而在彼岸的中国乳品企业犹闻一道霹雳,让处于全面转型的中国乳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欧洲乳品生产配额放开带给中国直接挑战有三:一是产品及原奶价格优势明显,欧洲遍地是一百多块人民币的大品牌奶粉,让妈妈们欣喜若狂;二是品牌优势明显,特别在当前中国消费者任性地迷恋海外乳品,而欧洲又是现代乳业的发源地,从牛奶、奶酪到配方奶粉,上百年的企业和品牌比比皆是;三是欧洲在乳品加工工艺、新品研发等领域具备较强的实力,同时欧洲乳产业非常成熟,上下游紧密衔接,抵抗风险能力很强。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