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X213px

乳制品加工开启“鲜制”模式,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入“鲜”消费时代

来源(慧聪食品工业网) 作者(佚名) 阅读()2015年9月30日

  婴幼儿配方奶粉由于其受众的特殊性一直备受政府和公众的关注,面对上游奶粉运营机构的广告“空袭”、促销“轰炸”和地面“围剿”,如何才能为宝宝找到更安全、更营养、更具适应性的高品质母乳替代“口粮”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宝妈宝爸们。

  众所周知,母乳是婴幼儿膳食营养补充的最佳选择,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妈妈不具备为宝宝提供母乳的条件或环境,于是便有了婴幼儿配方奶粉这种母乳替代食品,如何让奶粉的营养结构构成无限接近母乳也就成了消费者和生产厂家关注、研究的焦点。一代代的婴幼儿奶粉研发前辈们为此做出了卓绝的努力,从配方引入“乳清蛋白”将婴幼儿配方奶粉蛋白构成母乳化,到添“DHA/ARA/FOS/GOS/CPP/胆碱/叶黄素/核苷酸等强化免疫、益智、明日功能,再到OPO、适度水解蛋白的应用,都是围绕全方位营养组合、模拟母乳这些方面来进行的。消费者也被这些五花八门的英文字母和概念组合给整得晕晕乎乎,但是,有一个问题被忽略了,那就是营养补充的关键是“吸收”,婴幼儿配方奶粉说到底是宝宝的“口粮”,提供基础营养是第一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这些基础营养保障是关键。因此,营养成分宝宝究竟能吸收多少?影响营养吸收率的因素究竟是什么?才应该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研发机构接下来重点研究的焦点。

  近几年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研究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多而全”,比如某种营养素你加1%,后来者就敢加2%;你的配方有N种营养素,后来者的配方就能搞出一个N+X种。殊不知婴幼儿配方奶粉营养补充的关键点不仅仅是营养素的简单累加和“拼盘组合”。那么,问题来了:影响婴幼儿配方奶粉营养补充的关键究竟是什么呢?

  有研究表明,牛奶中营养、免疫物质的“生物活性”才是影响人体营养吸收的关键,没有“生物活性”这个前提作保障,再多营养进入人体后可能仅仅是在体内“畅游”一遭,最终以食物残渣形态排出体外。

  那么,问题又来了:营养、免疫物质的“生物活性”如何才能更多保留呢?答案就是:“鲜”!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原料要先“新鲜”;二就是加工工艺和储运过程要“保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留牛奶中营养免疫物质营养的“生物活性”。

  让我们再说回婴幼儿配方奶粉,细心的人会发现,近期以“生牛乳”为奶源的湿法工艺奶粉品类正成为消费者争相购买的新宠,经过近几年的宣导教育,消费者已经意识到“鲜”奶源对奶粉品质的重要性。同时,她们也得出以下这个结论,那就是:离挤奶时间越近、奶源运输/滞存/中转环节越少、加工环节受热强度越低/持续时间越短对成品营养活性保留就越多,产品品质就越高。正式基于以上趋势,乳制品加工企业纷纷开启“鲜制”模式,婴幼儿配方奶粉也随之进入“鲜”消费时代。

12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