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奶业大会的专场论坛上,来自以色列的畜牧业专家丹尼尔为大家揭秘以色列牧场在低奶价行情下的盈利之道,“关键在于用数据对牛群进行监测,减少牛场的隐形损失。”
丹尼尔说,一般牧场场长看到利润下降时会有一个惯性思维,考虑支出成本在哪一块,由于饲料占整个成本的70%,所以会想在饲料上减少花费。而在以色列,场长首先考虑的是每公斤奶的成本,而不是降低总的饲料配方成本。
在不增加饲料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奶产量最好方法是改善牛群管理,紧密监测牧场每个生产环节,并以数据分析为基础进行牧场管理。在以色列,牧场场长特别注意牧场工作效率低或“损失”的环节。牧场场长都知道控制饲料成本、人工成本,但大部分不重视低效率带来的经济损失。牧场有一些损失是不可视化的,如代谢病会造成大的经济损失。其表现为产奶量下降,药物和治疗成本,废弃奶增加,影响牛只受胎,提高被动淘汰率。代谢病带来的损失很大,很多牛并没有临床表现,但其食欲低、产奶量下降,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可以通过检测牛奶中脂蛋比来发现奶牛的疾病。在以色列,场长通过物联网设备严密地监测着牛群。
谷继承说,“在全球奶业行业不景气的形势下,我们不能等靠要,要自强自立。目前而言奶价低是全球奶业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我国奶业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最突出的就是卖奶难、奶价低的问题,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生产成本高、单产低,这就要求我们实施节本、提质和增效之策。以色列奶牛场规模和我们中小规模牧场相似,在100~2000头之间。从牧场外观上看,牛舍、奶厅、运动场、犊牛舍等设备设施和我们的牧场很相似,但在老旧的外表下,以色列全国平均奶牛单产水平是将近12吨,我们的中小牧场应该向以色列学习如何养牛,用‘互联网’对奶业实现数据化,精细化管理,在奶价低下的倒逼中实现奶业的转型升级。”
唯以“鲜”胜出
中国奶协乳制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奶业行业协会专家委员顾佳升表示,牛奶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就是含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因此,能够最大程度保留牛奶中的活性物质的牛奶,才是首选,也就是巴氏鲜奶。
而加强消费者对巴氏鲜奶的认知程度,推广巴氏奶的消费,也是我国奶业抵制国外低价奶品冲击的“杀手锏”。
“巴氏鲜奶以最大限度地保全牛奶营养为目的,采用巴氏保险工艺,必须在2~6℃的条件下低温冷藏,保质期只有5~7天。”顾佳升说,这也就决定了巴氏奶的供应必须以本地牧场为主,国外的低价进口奶是做不成巴氏鲜奶的。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