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以后,转型升级成为我国奶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
近日,中国奶业转型升级研讨会在宁夏银川召开。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介绍,2008年以来,我国奶业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综合生产能力、产业素质和质量安全水平三大提升。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奶业总体规模居世界第三位,以规模牧场、中高产牛群为主体的生产体系基本形成,生鲜乳质量大幅提升,奶站全面实现机械化挤奶、冷链储运,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7年保持在100%。 “但我国奶业发展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经济新常态下消费增长乏力、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国际竞争加剧、消费信心不足等严峻挑战。”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表示,业界还有许多功课要做,有许多“内外功”要修炼。 “内忧外患”的局面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如今很多市民还倾向于购买国外奶粉。家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包女士在事业单位上班,经常为家中的两个孩子购买国外奶粉。 她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奶源、配方、产品品质等方面,感觉国外奶粉都比国内奶粉做得好,不仅市场准入严格,知名品牌集中,而且一个品牌往往能涵盖各年龄段,价格也较便宜。“反观国内奶粉,品牌有上百种,质量参差不齐,假洋鬼子太多。” 包女士的想法反映了社会普通大众对国内奶粉的认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外乳品大量的进口。据统计,2008年—2014年乳品进口大幅上升,从14万吨增长至2014年的105万吨,年均增长39.4%。进口的乳制品折合生鲜乳约是1200万吨,约占到全国奶类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在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看来,目前我国奶业发展处于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2015年初,倒奶现象一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当时,奶业状况骤然变化,急转直下,价格一路下跌。河北、山东、黑龙江、北京等区域出现了限收、拒收生鲜乳的情况,面对困难情况,整个行业包括奶牛和乳制品企业充满焦虑。 “倒奶现象发生最直接原因在于乳品进口数量增加,进口价格低廉。”高鸿宾分析道。奶业的发展似乎进入了恶性循环,甚至有人说,中国的奶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但这更像是危言耸听。据马有祥介绍,2015年以后,我国畜牧业平稳发展,奶业继续保持了较好发展态势,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预计我国奶类总产量达到3920万吨,比上年增长2%。 河北省滦县奶业协会会长、军英牧场总经理欧阳春英养了20多年的奶牛,从最初的2头发展到如今的3000多头,在如何养牛上很有心得。她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从2008年开始,奶牛养殖由传统的模式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化,配套管理方法是标准化、数字化、信息化,这就使得奶牛吃得好、睡得好、睡得好,产的牛奶质量自然就高了。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