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X213px

奶类消费持续刚性增长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中国经济网) 阅读()2019年9月4日

科技短板逐渐补齐

“奶业振兴要依靠科技引领,但奶业科技遗留的短板依然不少,比如,奶牛良种供比不足,以苜蓿短缺为代表的优质饲料资源短缺;又比如,以畜禽资源化利用为代表的环境保护的压力很大等。”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说。

他认为,补齐这些短板,既是产业界的责任,更是科研界的任务,要组织优势科技的力量,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和协同创新,构建全产业链的优质发展模式。

据悉,2015年,中国农科院实施了奶牛体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先后在华北、东北、西北奶牛养殖优势区创立十个核心示范的研究基地,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饲料转化率和生鲜乳质量水平的提升。

记者了解到,中国农科院正在研究启动农科院重大科研计划,其中包括畜禽良种化科研计划、牛奶优质化科研计划、农业绿色化以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科研计划。其中牛奶优质化科研计划的攻关目标是提升奶牛日粮转化率、提升牛奶乳脂乳蛋白含量等核心技术。据科研人员预测,到2025年,示范企业的生鲜乳出粉率将由8.5:1上升到7.5:1。

同时,全面发展产学研一体的奶业科技创新研究,为改善牛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路径,为奶业振兴和优质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秦玉昌表示,牧医所作为社会公益性畜牧兽医研究的国家队,以畜禽和牧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生产优质安全畜禽产品为目标,开展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等学科的应用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着重解决国家全局性、关键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问题。

国际合作有效开展

以“优质、健康”为标志的牛奶品质,是奶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奶业在全球奶业贸易中处于劣势。因此,奶业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国际交流研讨,是提升我国奶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目前,全球奶业生产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在牛奶品质提升的营养调控方面,不仅有基础研究突破,而且有新产品的应用,瘤胃微生物组学、乳腺细胞生物学等成为国际奶业前沿热点。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方法也正面临着新的技术革命,在红外光谱、全组分图谱、耐药性检测等技术领域取得巨大进展。建立奶产品危害因子预警体系和安全生产规程已经成为全球各国防控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主要途径。美国颁布的“优质乳条例”严格规定了从饲料到原料奶、到加工及市场全过程的安全生产规程。因此,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国际奶业科技协同创新,联合研究优质乳生产与质量控制方面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无疑将引领全球奶业发展的方向。

123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