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X213px

我国奶口业发展的现状与的奶牛业现状

来源(周哥说三农) 作者(周哥说三农) 阅读()2019年9月4日

目前,我国奶牛饲养量和产奶量年增长丰玓为10%-15%,主要是靠增加奶牛饲养量来获得。中国仍要从美国、欧盟、澳大科丁料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进口大量的奶制品。

1.单产水平低:我国3头奶牛的产奶量才相当于发达国家一头高产奶牛的产奶量严重制约了奶类的总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2.良种覆盖率较低:发达国家接近100%,而我国荷斯坦奶牛占所有奶牛比重约为1/3。

3.缺乏先进技术的应用:除了自然死亡外,没有淘汰低产牛,有悖于科学生产理论。奶牛屡配不孕,产奶量愈来愈低,饲养只重视精饲料,不重视青粗饲料,许多地方采用精料加稻草的模式,既浪费精料,又影响奶品质(乳蛋白质偏低)。在疾病控制方面,些地方的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都没有控制,要么不检疫,要么检疫后不淘汰。

4.养殖分布不平衡:由于荷斯坦奶牛耐寒而不耐热,牛奶的生产区是东北、华北和西北,而主要消费地区在华东和华南地区。带来的不良后果是:北方的草资源和水资源逐渐耗竭,奶源过剩,原料奶价格下降;南方鲜乳供应受限,许多地区只能饮用常温保存奶或含奶饮料,或用奶粉替代,所以“大头娃娃”和“结石娃娃”在南方出现最多。

5.养殖模式以散养为主:奶牛养殖规模小,单产水平低。我国奶牛养殖的主流模式是农户散养,平均饲养规模为7头,占奶牛饲养量的60%;国有农一般养800~2000头奶牛,通常有先进的生产设备,约占全国奶牛头数的8%;大型乳品加工企业的此类牛场一般1000-10000头奶牛,通常要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约占全国奶牛头数的30%,主要通过合同方式收购,形成了所谓“公司+农户”模式,但是由于企业与农户只有合同关系,一旦出现市场风险,就可能出现合同违约问题。

6.原奶品质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乳制品的档次和质量的提升:目前,我国各地普遍采用的是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鲜奶标准,许多优良指标低于国外标准,而且80%的散户是手工挤奶.卫生醒度低,质量不稳定。

7.产业化程度低:奶牛的饲养规模小、饲养地点分散、生产水平低,我国奶农的组织化程度低,缺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在美国、加家大,奶业合作社是其重要的组成形式,美国的奶业一体化经营所占的比重在98%以上;而印度则是通过合作社把1000多万的奶牛散户组织起来,从而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

8.缺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龙头企业和农户风险的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奶业产业化的核心。乳制品加工企业和奶农之间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短期行为严重,产业链不紧密。在西欧,奶农在资源的基础上组成各种形式的合作社,按合作社的章程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利润分成。参加各种奶农联合会,获得财政信贷、奶牛配种、饲养管理、物资供应等方面的优质服务和产品质量、市场销售等信息。

12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