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X213px

糕点乳制品等占不合格食品五成

来源(中国乳制品网) 作者(佚名) 阅读()2016年7月13日

  “十二五”期间,我国肉类进口量稳定在200万~300万吨之间,约占国内肉类供应量的3%。进口肉类来自23个国家(地区),其中贸易额居前3位的分别为欧盟、美国和澳大利亚。以2015年为例,猪肉及制品进口量最大,达133.5万吨,占国内供应量的2%左右;牛、羊肉及制品进口量分别为48.5万吨和23.2万吨,约占国内供应量的5%~6%;禽肉及制品进口量为39.1万吨,约占国内供应量的2%。

  “十二五”期间,我国进口水产品贸易平稳增长,2013年突破400万吨,此后相对稳定,约占国内水产品供应量的6%~7%。进口水产品来自81个国家(地区),其中贸易额居前3位的分别为俄罗斯、美国和东盟。

  微生物污染是不合格主因“十二五”期间,我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稳定,但几乎所有种类的进口食品均有检出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情况,其中约有一半是糕点饼干、饮料、粮谷及制品和乳制品。进口食品不合格的原因有20类,其中最主要的是微生物污染、品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和标签不合格,约占不合格食品总批次的四分之三。

  安全卫生问题中,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超标、污染物超标较为突出,占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约一半;非安全卫生问题中,品质不合格、标签不合格、证书不合格较为突出,约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四成。“十二五”期间,质检总局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坚守安全底线,不断完善监管体系,有效保障了进口食品安全。5年间,质检总局开展进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顶层设计,制修订了6个部门规章,出台了36个规范性文件,并初步建立了覆盖“进口前、进口时、进口后”三个环节,包含21项制度的进口食品安全治理制度体系。

  5年来,质检总局共对63个国家或地区的92种食品进行了体系审查,截至目前,共有178个国家或地区的2165种高风险产品获得准入;累计对肉类产品、乳制品等高风险产品的1.5万家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实施注册,其中包括18个国家或地区的74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共有102816家境外出口商、26065家境内进口商取得备案。但也有204家违法违规的境内外食品生产企业列入不良记录名单。此外,质检总局通过加强与国际组织、境外政府以及政企之间的合作,与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共签署99项食品安全合作协议,有效推动了食品安全共治格局的形成。

  链接“三看”保障进口食品安全消费

123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