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口奶粉热改变国内格局, 产品高端化支撑价格上行
三聚氰胺引发奶粉进口潮,国产品牌份额压缩
三聚氰胺事件后, 国产奶粉质量饱受质疑, 海外奶粉购买热度剧增量,婴幼儿奶粉进口量 CAGR 高达20% 。2008 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三鹿、蒙牛、雅士利、伊利等国内知名品牌泥足深陷,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跌入谷底,次年婴幼儿奶粉进口量呈现爆发式增长。2010-2013 年,进口奶粉消费需求持续增加,之后跨境电商、海淘借势兴起,婴幼儿奶粉进口渠道多元化。2013 年 9 月,国家质监局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境外生产企业实施注册制,受监管收缩影响,14 年婴幼儿奶粉进口量与 13 年持平。而近两年消费升级带来进口奶粉需求,婴幼儿奶粉进口增速恢复强势。2016年全年我国进口婴幼儿奶粉 22.13 万吨,同比增长 25.8%;价值 30.09 亿美元,同比增长 21.8%。
伴随着婴幼儿奶粉进口规模的高速增长,国内市场份额遭受外资品牌侵蚀。2007 年外资品牌占比仅40%,2014 年已经上升至 55%,目前内外资品牌比例约为 4:6。2016 年婴幼儿奶粉市场市占率前三分别为雀巢(包括子公司惠氏)、美赞臣、达能,雀巢市占率高达 15.6%,超过美赞臣、达能两倍,渐成一枝独秀。伊利、贝因美、雅士利、飞鹤等国内婴幼儿奶粉企业市占率均呈下滑态势;除伊利外,2016 年所有内资企业市占率跌破 5%。 进口热外资奶粉疯狂涨价,反垄断打击提价乱象涨价潮扭曲国内婴幼儿奶粉价格。2008-2013年,我国进口婴幼儿奶粉销售价格累计提高 30%-50%,远高于国外相同品牌奶粉售价。2013 年,美赞臣 1 段天猫售价高于美国 15 元、香港 23 元,美赞臣原装进口奶粉售价几近美国、香港 1.5 倍;惠氏 3 段天猫售价超过 200 元,约为英国和澳大利亚售价 2 倍。因渠道成本差异,商超、母婴渠道售价可能更高。
提价受限新品加码,价格上行借助高端化2013 年反垄断调查后,乳企提价行为稍缓,但受消费需求驱动 ,国内外品牌争相推出中高端奶粉产品, 婴幼儿奶粉价格继续上行,产品结构高端化 。2009-2013 年,内外资品牌婴幼儿奶粉平均零售价格上升近 30 元/kg;2013 年 7 月-2014 年 5 月,受反垄断调查影响,外资品牌婴幼儿奶粉零售价呈现小幅下降;此后三年,内外资品牌婴幼儿奶粉均价又上涨 10 元/kg。受政策影响,婴幼儿奶粉价格增速趋缓,但增长趋势持续。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