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是产业经济发展中不平凡的一年,一线城市房地产出现暴涨,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压力依然严重;汽车业仍然奔驰在发展的高速路上,但也出现了新能源车骗补这样的行业污点;能源、运输、旅游等行业无不经受着经济下行的压力,在改革中求发展。
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系列产业经济年度报告。
2016年对于乳业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
一线龙头乳企遭遇多事之秋,上游养殖企业50%以上亏损,而婴幼儿配方奶粉板块内企业在高库存压力下,出现业绩下滑、亏损等现象真实写照,随着奶粉新政“注册制”的深入实施,国内奶粉市场必将迎来一波新的洗牌。
处于行业寒冬中的乳企如何在竞争中存活完好的活下来,将成为乳企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未来国内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将进入白热化,奶价回升对养殖企业带来利好的同时,必将增加乳制品加工企业的成本,跨境购、进口大包粉及液态奶依然充斥着国内市场,预计2017年,整个乳制品行业总体要好于2016年,但困难依然存在,而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随着行业洗牌的加剧,也行业将迎来拐点。
上游奶牛养殖业50%以上亏损
受国际奶价低迷、国内“奶剩”影响,我国奶牛养殖业2016年延续了前两年的低迷状,五成以上奶牛养殖业亏损让奶农苦不堪言。
众所周知,2013年,“奶荒”背景下让奶农过了一个好年景,但是,从2014年至今,我国的原奶价格一路“跌跌不休”,导致国内奶牛养殖企业大面积的亏损,为此,奶业被银行列为“高危”行业的名单。
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在第七届中国奶业大会暨2016中国奶业展览会上透露,据定点监测,今年3月份,国内奶牛养殖亏损面已达到51%,比去年高了5.8%。更严重的是这种状况还在扩大蔓延。
事实上,从2013年的“奶荒”,到如今的“奶剩”,杀牛倒奶现象频频发生,奶价下跌致使奶牛养殖业笼罩在亏损的阴霾中,低迷的奶价与不散的雾霾一样,让奶农压抑的喘不过气来。
今年上半年,《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大包粉加工企业,它们每天都是满负荷生产加工大包粉,有的乳业收购的原奶,在不能全部加工成乳制品的情况下,不得不将收购的原奶加工成大包粉储存,也有养殖企业将卖不掉的鲜牛奶进行加工储存。但是,每加工一吨奶粉,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记者走访的山东、河北等市场,因奶价低迷,很多奶农不得不卖掉或杀掉一部分奶牛,特别是有贷款压力的奶农,他们的日子更是艰难,不少小规模型牧场最终以倒闭收场。
其实,国内奶牛养殖业的景气度指数如何,从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中可一窥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