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奶价格下滑,迫使奶牛养殖企业向下游产业链延伸,现代牧业、中地乳业还有中国圣牧,它们纷纷将触角深入下游推出自有品牌的乳制品。
在一个相对缺奶的国家,竟然出现“奶剩”。追其原因,一方面来自进口大包粉的冲击,一方面,受经济下滑国内消费疲软等因素影响,乳制品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这就导致了乳企对原奶的需求在下降,另外,在“奶荒”时,不少乳企进口了大量的大包粉进行储备,这也导致乳企对原奶的需求有所下降。不过,随着国内奶牛数量的减少,国际奶价的回升,国内奶价自9月份以后开始出现回升。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今年受原奶价格下降,不少养殖企业处理了一部分奶牛,而这个数量大约在80万-100万头左右,截至目前国内大约有500万-600万头奶牛,奶牛数量的下降,直接影响是鲜奶量的下降。使得不少奶牛养殖企业从9月份至今的日子相对好过了一些。
事实上,每年的3月份-6月份是传统的奶农卖奶相对困难的日子,其它时间相对好一些。另外,受原材料价格下降,国内的养殖企业的成本也在下降,虽然与国际上相比不具备竞争优势,但是,对于目前3.5元/公斤的原奶价格还是有利润可言的。而上海地区4.6元/公斤的价格,让上海奶农成为最幸福的奶农,因为只要原奶质优,光明乳业都会照单全收。
综上,2016年,在整个原奶价格下行的压力下,养殖企业的亏损已经定局。随着国内奶牛数量的减少,原奶价格逐渐回升,奶农在保证原奶质量的前提下,只要合作企业按照合同收购,奶农接下来的日子要比2016年要好过一些,2017年多数奶牛养殖企业将会盈利。
伊利遭举牌蒙牛陷人事变动
值得一提的是,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作为乳制品行业内两大龙头企业,在2016年都遇到了不小的“坎”。
作为A股市场中的蓝筹股,伊利股份稳定的业绩收入成为不少稳健投资者关注的标的。而伊利股份,也一直勤勤恳恳的深耕主业,在打造全产业链模式的同时,还积极走出去寻找更好的奶源。然而,就因为公司股权相对分散,公司遭遇阳光保险的举牌,而不愿被别人“打扰”的伊利,不得不停牌并祭出重组方案来应对险资举牌。
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伊利股份决定通过定增收购中国圣牧股份,险资举牌,撮合了一桩美好的“姻缘”,两者的结合被业内看好的原因是双方可以通过协调作用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根据定增方案,伊利股份拟以15.33元/股的发行价,向包括呼市城投、内蒙交投在内的5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票约5.87亿股,限售期为60个月,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约90亿元。